第257章 筹建奉国大学(2 / 3)

潜起身道:“老夫一生浑浑噩噩,无所建树。但年轻时却也游说四方,的确收下了不少弟子。”

“仔细想来,多了没有,一百多人还是有的。”

李彻大喜道:“可否让他们都入我奉国,本王求贤若渴,必会高官厚禄以待!”

陶潜立刻道:“老夫这就给他们修书,未出仕者很快就能到,已经出仕的可能要等上一段时间。”

“甚好,甚好。”

李彻激动不已。

这可是一百多个合格能干的官吏啊!

如果能全部忽悠到奉国来,接下来几年内,自己都不会因为缺少人才而犯愁了。

陶潜看到李彻如此激动,不由得问道:“殿下何不效仿科举制度,以考试来选取人才呢?”

这个世界早有科举制,而且制度也很完善了,大庆一直都靠科举取仕。

李彻作为穿越者,也经历过高考,自然也想过实施科举。

他摇了摇头,回道:“我也曾想过,但出于种种原因,最终还是放弃了。”

“哦?为何?”

“奉国的教育制度还不够完善。”李彻苦笑道,“您想啊,奉国百姓之中,读过书的都是什么人?”

“这......至少也是地方豪强之家。”

古代读书可没有现代这么简单,家中有书的,无不是世家豪门。

哪怕是所谓的寒门学子,也都是地方豪强、土财主,普通的百姓连寒门都够不上。

“是啊,若是现在就考试取才,百姓家的孩子一点机会都没有,掌握权力的仍然是那一批人。”

继续阅读

世家对知识的垄断,才是他们更久不衰的原因。

“本王的计划是,先兴建一座学堂,让奉国内适龄的孩童都能来学堂读书。”

“同时在奉国开启扫盲,让每一个愿意读书认字的百姓,都能识字,而不是当一辈子文盲。”

“待到教育普及之后,再考试取才,让每一个百姓都有入朝为官的机会。”

李彻很清楚,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。

即便是后世的那个年代,也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公平,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仍然巨大。

高考,便是人一生遇到过最公平的事情了。

奉国百姓也该有这种机会。

“殿下是真心实意为民着想。”陶潜有些羞愧,“老夫不才,愿为此付出一份绵薄之力。”

“倒是的确需要夫子相助。”李彻微笑着说道,“本王想过,这学堂不该只教经史典籍。”

“应当因材施教,学生不仅要学儒家经典,还要学算学,学农学,学医学,学物理,学化学......”

“待到孩童启蒙之后,学堂再按照他们的兴趣、才能、天赋,以分配他们未来学习的方向。”

“学农学者,便去田间主管农事;学医学者,就去悬壶济世、造福一方。”

古代的科举制度其实也分科,但在李彻看来,分得还不够彻底。

半部论语治天下,出自宋初宰相赵普之口,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性。

李彻并不觉得《论语》无用,但也不觉得这一本书,就能教出一个全知全能的人才。

或许赵普自己天赋异禀,可以做到。

但普通人绝对不能,专业的事就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。

让胡强去读一遍《论语》,他就能为政一方了?

别闹了,他怕是一边抡起《论语》,一边将打晕的美少妇装进麻袋里,装车给自己送过来......

听到李彻的话,陶潜微微颔首,他虽然是儒家门生,但也不是迂腐之人。

对于某些借儒家的名声,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