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子针对的是补阳固阳,在肾阳虚、表阳不固时用炮附子,在少阴寒证时用生附子,用药的剂量是要根据病人病情和身体状况来判断。
我再说一下传统的伤寒论中的剂量换算的方式,汉朝的一两约为现在的16克,我们拿最简单的桂枝汤来说,原文的剂量是桂枝三两、芍药三两、炙甘草二两、生姜二两,大枣十二枚。按汉朝一两是约为现在的16克计算,那就是桂枝48克,芍药48克,炙甘草32克,生姜32克,大枣12颗。
这是方剂的剂量,我们现在看伤寒论桂枝汤方剂下面的那一段话,“右五味,?咀三味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……服一升……”这一段话能说明“桂枝48克,芍药48克,炙甘草32克,生姜32克,大枣12颗”为三次的服用量,那么一次的服用量就是桂枝16克,芍药16克,炙甘草约10克,生姜约10克,大枣4颗。
这一次的服用量与将一两当成一钱,一钱当成5克换算是差不多的,所以为了便利起见,读伤寒论可以直接将一两看成一钱即可。
我再啰嗦几句,我发现有一部分中医爱好者陷入了中药方剂的死胡同里,不从根本上研究中医学,而是找各种的秘方和医案,找到一个方剂后,原原本本按照方剂的用量服用,这是不可取的,因为人与人生活习惯、饮食习惯,病情程度、身体状况不同,所以用药的剂量也是不同的。
要问秘方有没有,我可以肯定地说是有的,但秘方在中医内科上很少,内科方面真正的秘方就是用经方做的加减,而在伤科方面,秘方很多,我们常见的云南白药就是国家级秘方。
伤科和内科用药不同,伤科的秘方可以直接拿来用,能做到万人一方,但内科需要精准的辨证论治,要根据病人的不同,酌情调整相关药物的剂量,是一人一方的医学。
我当年认识一个人,他是由于腰扭伤后疼痛难忍,找了本医书抄了一个治腰痛的处方,去药店抓药时,因为他的这处方中有60克炮附子,药店工作人员问了一句“你知不知道怎么煎煮附子?”他的回答是“煮药嘛,最多煮三十分钟,煮的时间太长,会破坏药力。”因为这样,药店没有给他抓药,这是个良心的药店。
后来我看了他的这处方,这处方是治疗很严重的肾虚引起的腰痛证,跟他的腰扭伤没有半点关系。
如果当时他遇上一个不负责的药店工作人员,没有问任何问题,就将药卖给他,或许他就会出现附子中毒的情况。因为那时候的炮附子跟现在的炮附子相比,药力强很多。
继续阅读
如今中医爱好者越来越多,这对于我们祖国的医学来说,是绝对的好事,但中医毕竟是一门关乎人生命和身体健康的学问,这得需要系统的学,我从五年前开始想,如何将中医说的更加简单,更加让普通爱好者易懂。
想来想去,我总结出了四个字,这四个字就是“效仿天地”。中医认为我们人体和这地球是一样的,我们的肺就是天空,心就是太阳,脾就是土地,肝就是树木花草,肾就是水。
天地之间正常的象是天空是清的,太阳是热的,土地是肥沃的,树木花草是健康生长的,水是涓涓流淌的,天地二气的气机交换是流畅的。
将这正常气候引入人身体,即为人的肺是清的,心是热的,脾是不干不燥的,肝是不郁不燥的,肾是不干不寒的……。
用药就是将人身体的五脏六腑阴阳的平衡、气机的升降接近正常的天地自然之象,而不是无限的补或无限的泄。补过量易郁,泄过量就是亏。
如今生活水平日渐富裕,好多人吃喝不愁后开始想着进补,我觉得这种观念是不对的,因为我们的食物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必要的营养,不需要再进补,人身体是无法代谢过量的营养,营养过剩就会造成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