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5章 军议四(2 / 3)

道:“禀太后,这批火炮,是臣牵头,购于澳门。”
张蔷点头,示意二人坐下,她望向袁可立道:“本宫记得,曾与袁大人讨论,前朝兵部尚书叶梦熊叶大人,在平定宁夏之变时,就曾铸火炮攻城,不知袁大人可曾查到叶大人的书简?”
袁可立起身奏道:“回太后,臣寻到叶尚书后人,得《华云集》、《战车录》、《运筹决胜纳目》三册笔记,臣正在研读。”
“叶大人所用的火炮,都是他亲自指导下铸造的,可见我大明的铸炮技术,也不比西方差。”
袁可立瞬间就悟了:“太后是想,建一间铸炮厂?”
这个哏捧得好,张蔷接过话头道:“战马,我大明再如何努力,也养不过蒙古和东虏,冷兵器时代,步兵对阵骑兵,是没有胜算的,并不是我边军将士不拼命。
我大明要扬长避短,发展火器,能对付战马的,唯有火炮,能对付羽箭的,唯有火枪,能对付敌阵的,唯有火药……”
这是不仅要建铸炮厂,还要建火枪厂、炸药厂?
众人面面相觑,这得花多少钱啊?
张蔷又望向孙承宗,这位老臣只好站出来为太后背书:“其实不需要专门建厂,大明的兵仗局和火器局,也能生产火器,太后的意思是,两局制造的火枪火炮,品质太差,容易炸堂,官兵多不愿意用……”
张蔷接着道:“依本宫看来,两局生产的火器,还是成祖时代的样式和工艺水平,成祖能凭借这样的火器,将蒙古人赶回大漠,可见,大明的火器并不差。
可叹的是,两百多年下来,我大明的火器技术,并没有进步,反而因为偷工减料,品质还比不上成祖时代。
大明立国两百多年,军工技术并没有进步,什么原因?因为大明的读书人,视生产技术为奇技淫巧,不屑为之,只抱着几本四书五经死啃!”
张蔷在想,要不要给这些高官们,普及一下政治经济学?算了,今日还是不要跑题了。
她继续道:“反而是有些爱好者,研发西洋火枪很有成绩,前朝赵士祯,研制的迅雷铳就很好嘛,还有当今的毕懋康……首辅大人,你兼管吏部,毕懋康如今在何处任职?”
李邦华插言道:“太后,可是南京毕兵部的族人?”
在座的人都不认识毕懋康,无人回答他,张蔷也不知道这两人是不是同族还是只是同姓。
黄立极急出一头冷汗,幸好,他经历了三月的京察,各地布政使以上的官员,他还记得住:“回太后,毕懋康以右佥都御史衔,巡抚陨阳……”
毕懋康的这个巡抚,是个临时差遣,完成工作后就要回朝廷报到,等着另外安排工作。
黄立极能爬到首辅的高位,也不是全靠巴结魏忠贤这个老乡,自身也是有点能力的,能考中进士的人,都是大明的学霸,士人之精英。
“很好,毕懋康回京后,让他牵头,整顿火器局,袁大人,这事着落在你兵部身上。”
袁可立拱手道:“臣义不容辞!”
“要造好的火器,离不开好的原材料,特别是钢铁,所以今日,要请工部的李大人到会。”
啊呀,总算轮到工部了,坐得太久,李从心这位老臣已经有点昏昏欲睡,只是强打起精神撑着,听到太后提到他,精神一振,忙侧耳细听。
“据本宫所知,工部用的苏钢,全部自民间采购,自古盐铁,都是官营,为何朝廷的炼钢厂,却炼不出苏钢这样的钢铁?
就算大明不禁止民间炼钢,但朝廷用钢,不能全受制于商人。
工部要拿出方案,建立官营钢铁厂,朝廷有了钢铁,要造枪就造枪,要铸炮就铸炮,何需受制于人?
对于这点,各位有没有意见?”
太后说得好有道理,我等竟无言以对……
“同意建钢铁厂的,举手!”太后又又又让举手!
“好,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