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五十三章 商鞅之死(3 / 4)

南门立一根木头,能将木头搬到北门的,给予重赏。国人面面相觑,认为新上任的左庶长在给他们开玩笑,没有人相信。

大家都议论纷纷,并没有人去搬木头。后来卫鞅提高了奖金,于是有一个人将信将疑,将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。等此人到达北门,果真得到了左庶长的重赏。

这就是“徙木立信”的典故。于是卫鞅在国人的威望渐渐建立,使老百姓对他颁布的法令都认真看待了。

变法刚开始,百姓都觉得秦法不方便,而此时秦国的太子也触犯了法律。于是卫鞅认为变法推行不成功是上层的权贵知法犯法导致的。

本来要处罚太子,但考虑到太子身份尊贵,就处罚了太子的师父公子虔和公孙贾。公子虔被割掉了鼻子,而公孙贾脸上被刺了字作为惩罚。从这以后,变法推行变得顺畅,百姓也都严格遵守秦法。

秦国变法主要从“耕”和“战”两方面出发。在“耕”的方面,通过奖励耕织、开垦荒地,扩大了耕地面积,提高了粮食储备;

改革户籍制度,实行什伍连坐法,一家犯罪,十家跟着倒霉,稳定了社会治安;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,推行小家庭政策,把人民和土地绑定,提高了国家税收。

在“战”的方面,废除了世卿世禄制,也就是废除了“军二代”和“官二代”的贵族特权,颁布按军功赏赐的20等爵制度,不管身份地位,只需要在战场上奋勇杀敌,就能以敌人的首级获得爵位。

因此,秦国军队一上战场就异常凶猛,被山东六国称为“虎狼之师”。

经过变法,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,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,而卫鞅的权势也逐渐达到了顶峰。公元前341年,秦国联合齐、赵两国攻打魏国。

同年9月,秦孝公派卫鞅领军,魏国派公子卬迎战。两军对峙时,卫鞅派使者送信给公子卬,说:“我当初与公子相处得很愉快,如今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,不忍心相互攻击。

我可以与公子当面相见,订立盟约,痛痛快快地喝几杯,然后各自撤兵,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。”公子卬以为卫鞅真的怀念当年的友情,不知实际是卫鞅设下的圈套。

公子卬赴会时被卫鞅埋伏的军队俘虏,卫鞅趁机攻击魏军,魏军大败,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地区求和。此时魏惠王说:“寡人真后悔没有听公叔痤的话。”

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卫鞅因战功获封于商15邑,号为商君。卫鞅也变成了商鞅。此时的商鞅位极人臣,达到人生顶峰。

俗话说:“盛极则衰。”虽然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富强,但秦国贵族多有怨言。有一个叫赵良的人看透了商鞅的危险境地,于是劝商鞅辞官归隐,急流勇退。

但忠言逆耳,商鞅此时被眼前的荣耀所迷惑,不听劝谏。

公元前338年,秦孝公去世,太子驷继位,即秦惠文王。秦孝公死后,公子虔等贵族势力便罗织罪名,诬陷商鞅谋反。

商鞅变法虽然使秦国强大,但也触动了贵族的利益,尤其是军功爵制度,打破了贵族的世袭特权。秦惠文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,选择了牺牲商鞅,以平息贵族的怒火。

商鞅逃亡至边关,欲宿客舍,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,见他未带凭证,告以商君之法,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。

商鞅感叹自己立法反而坑了自己,真是自作自受,这也是“作法自毙”的典故。商鞅想逃到魏国,但魏国因他曾骗擒公子卬,拒绝他入境。

商鞅走投无路,最后在彤地(今陕西华州西南)被杀,尸体被运回咸阳,当众车裂,并诛杀了他的全家。

商鞅虽然死了,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。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,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