义诊、道学讲座,让百姓在参与中感受道门之魅力,从而自发地传承与弘扬。”
李二听后,眼中闪过赞赏之色:“如此创意,实乃前所未有。道门若能依此而行,定能焕发新生,成为国家之福祉,百姓之依归。”
这场对话,不仅是对道门未来的展望,更是对信仰与治理、传统与现代如何和谐共生的深刻探讨。在创意与智慧的碰撞下,一段新的历史篇章正悄然开启。李二的目光仿佛能穿透时空的迷雾,直勾勾地锁在张素的脸上,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,在空旷的殿堂中回荡:“张卿,你我君臣一场,你助袁天罡之举,是因那短暂僧侣生涯在你心中种下了叛离佛门的种子?亦或仅是为了偿还旧情,演绎一出江湖恩义的戏码?”
谈及李二对佛道两家的态度,那可真是风云变幻,难以捉摸。若非出于稳固江山、顺应时势的考量,将老子尊为李唐先祖,道教或许至今仍游离于国教之外,默默无闻。即便如此,道教也未曾享受到过多的特权与偏爱,这一切,不过是宗教间微妙的平衡游戏,李二乐得坐山观虎斗,两不相帮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!
张素微微一笑,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,他缓缓开口:“陛下,臣胸襟宽广,怎会因小事记仇?臣助袁道长,实乃有更深远的考量。臣心系大唐之根本,担忧外来文化如潮水般侵蚀我本土信仰之基石。陛下可还记得,昔日臣所提之‘文化防御’?佛门源自天竺,典籍经卷满载异域风情,它如同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,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大唐子民的思想脉络,使他们对遥远的天竺生出莫名的向往与认同。”
他话锋一转,将思绪引向更广阔的时空:“试想,佛门在天竺起源,而后却在我大唐繁盛,反观天竺本土,佛教竟逐渐式微,取而代之的是印度教。这背后,何尝不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变迁与信仰重构?更不必提印度历史上因殖民而杂糅的宗教信仰,令人唏嘘不已。臣虽非宗教学者,却也深知,信仰的力量足以撼动国之本,使人忘却乡土,只认神只。”
张素深知,此番言论不仅是为了警醒李二,更是为了唤醒朝堂上下对于本土文化保护的共鸣。他继续说道:“陛下,臣之所言,或许过于悲观,但防患于未然,乃治国之要。臣愿我大唐道教,能在兼容并蓄中保持其独特魅力,与外来宗教和谐共生,而不至于被其同化,丧失自我。臣之所求,不过是大唐文脉不绝,民族精神永续。”
一番话毕,张素目光坚定,仿佛已预见到了一个既能拥抱世界文化,又不失本土特色的盛世大唐。而李二,也被这番言论深深触动,陷入了沉思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