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九章 以工代赈(3 / 4)

备前宰相 日月合明 33 字 2022-02-21

,至于城外的领民,谁会去管他们的死活。

这种社会观念千百年传承下来,导致了现如今欧美国家面对灾害时候依然以自我救助为主。

但是受明国影响的东方文化圈不同,面对灾害时候往往会由朝廷出面,必要的粮食钱财,分发次年的种子和工具帮助百姓渡过灾年。

只不过明国和朝鲜的君主出于善意的举动,却因为种种原因使得这些实惠无法落实到百姓手中。

而明国的百姓阶级也非常分明,普通百姓与乡绅一样都是平民,受到法律保护,乡绅又凭什么要主动出手相助呢?

相反签了卖身契的佃农、奴仆,会被地主们视同私有财产,为了保证财产能持续为自己效力,才会掏出少的可怜的物资,帮助他们渡过灾年。

再加上明国中央集权王朝对于那些帮助的乡绅不仅没有赞美,还对他的行为有多种质疑。

最直接的话来说就是“他与你本无牵无挂,你凭什么出手相助,你是不是想要造反?”

对于乡绅来说,既然当权者不仅不会赞美我的善心,还会因为我的善心质疑我,让我不得安身。相反如果我跟着别人一起烂,我还能收获土地和佃户,那么我又凭什么作出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?

所以在明国古代王朝往往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,君主出钱出粮想要救济灾民,结果下面的执行官却将其中的大部分扣入自己的腰包,真正能到灾民手中十不存一。

而底层受灾的百姓,那些有着土地的自耕农,生活的还不如签了卖身契的佃农、仆役,人家好歹有口稀粥喝。

可是自耕农有啥?平时的产出大部分交了赋税,一年到头买不起一斤肉食,受了灾情想要向朝廷讨口饭吃,可是朝廷只还把你当乱民看待。

这样的情况在日本稍有好转,毕竟作为朝廷的朝廷没有实权,公卿家自己都吃不饱呢,哪有钱给你买布粥吃食。

好在日本的土地都在所谓“名主”的武家大地主手中,土地上的百姓本就是自己的财产,是自己的兵力来源,是自己于他人争战的关键。

很多大名在实行分国法后,给予了自己家臣武士更多的权利,同时也把自己的责任下派下去。下级武士不仅要代主公承担治理的权利,还要承担主公的军役责任。

而完不成军役账标准的结果就是本领改易,所以日本战国的武士对于自己的领地尤为看重,一旦遇到灾情根本不需要上级主君出力,这些有领地的武士往往会自己先行开始救济自己领内的灾民。

我们不在这里争辩政治体制的优劣,纵使日本体制在救灾之时不似古代明国一般无能,但是他们也仅仅是把地上的百姓视同自己私有财产一般,并没有高尚多少。

而且不论明国、日本或是近代的欧美,在实行救灾之时都存在一个问题,那就是给百姓一种过过度的依靠感。

久而久之这种依靠感变成依赖,一旦遇到了灾情就由朝廷买单,百姓们啥也不做,直接摆烂就躺在城下等着派粮,等挨过了这年才算来年有了光景。

这样的行为无疑会造成劳动力的浪费,花出去的钱并不能创造价值,就好似扔到了水坑中一般见不到影。

就好似我国的扶贫项目,为什么过去扶贫扶了30年都没有扶起来,可是最近10年却一般全国大范围脱贫,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朝廷扶贫观念的转变。

过去的扶贫往往是朝廷给物资、给钱、给粮、给造房子,可是那些贫困户来年又有几个改善了的那?

从05年开始,我国政策发生改变,开始以以工代赈的方式进行扶贫。

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由朝廷出资办场,办农园,让凭困户过来上班,由朝廷搞定分销渠道;亦或是在当地投资基础建设项目,而基建所需的农民工都需要在当地招人等等。

这样一来,久